“五型”政府建设简报(第五十四期)

发布日期:2020-01-15 11:28

  【典型推介】

  

  市商务局紧扣招大引强命题   

  迈开龙头引领新步伐

   

  市商务局以“五型”政府建设为引领,抓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外溢的机遇,紧盯“5020项目”目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年”“招大引强年”活动,引进了一批大企业、好项目,以优异的成绩交出了一份萍乡招商引资的答卷。

  一是紧扣产业集群抓招商。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食品医药、海绵及金属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和陶瓷、包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认真分析每一个产业链条缺口和薄弱环节,精心包装一批产业项目,编印《萍乡市招商推介项目册》,广泛对外推介。 2017年以来,通过大力招商,全市六大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优势产业新签约项目967个,形成了高度聚集、配套完善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紧扣强链补链抓对接。深入研究重点产业在国内外分布情况、发展现状、成本要素等情况,结合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先后制定出电子信息、VR、先进装备制造、医药、新能源汽车以及国内外500强等8期主导产业招商导引,有针对性地对接引进,做到既紧盯中游、横向拉伸产业链,又瞄准两端、纵向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立体化、集聚化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引进相关项目179个,总投资820.29亿元,产业链条涵盖电脑和手机整机、智能芯片、路由器、风石压缩机等产业项目25个,总投资166.45亿元;海绵产业借助我市连续三年获得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考评全国第一的良好契机,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了三一筑工装配式建筑、清控科技海绵城市在线监测系统设备生产等22个项目,总投资67.3亿元,海绵产业日益成型。

  三是紧扣产业引领抓龙头。围绕国内外500、央企和民企,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和高科技“独角兽”企业,集中力量上门对接,引进了一批支撑作用强、投资规模大、产业效益好的重大项目。2017年以来,引进了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中铁集团、浙江中拓集团、青海铝业、广东正业科技、深圳福斯特半导体等项目27个,均为六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龙头旗舰项目,总投资达407亿元。 

    

  上栗县创新招商模式  做优发展环境

  推动县域开放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上栗县聚焦“五型”政府建设目标,创新招商模式,做优营商环境,实现精准招商,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2019年,该县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52个,实际进资90.76亿元,增幅8.82%实际利用外资4310万美元,其中现汇进资280万美元,列全市第二;外贸出口创汇14.2691亿元,同比增长15.04%排名全市第二

  一是夯实招商基础凝聚招商合力。通过出台《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对项目招引、项目准入等程序进行了规范,对园区企业建立“亩产论英雄”考核体系,提升了园区企业的质量和效益建立乡镇党政正职外出招商每月通报制度,注重集聚招商引资合力。

  二是推进“放管服”改革做优营商环境。优化审批程序和企业准入等流程,扎实推进“跑一次办成”,以良好营商环境促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在实现“跑一次办成”过程中,创新实施对企业项目备案运用江西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审批,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减少环评意见前置和中介公司编制,实行邀请招标和公开招标差别化管理,实现了审批“零超时”。推行不动产交易、税收、登记全过程“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杜绝重复排队和提交材料现象,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1个工作日完成。同时,为各类创业主体准入营造宽松便捷的环境,实现1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开办,据统计,2019年,全县新开业私营企业5029户。

  三是推进产业链招商实现精准招商。紧盯国内重点电子信息和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转化,实施精准招商。项目引进方面,截至目前,该县新签约项目44个,投资总额达234.95亿元,其中新引进电子信息项目13,装备制造项目8个,三产项目8个。投资20亿元的丰达兴线路板制造项目实现了我县重大项目的突破;项目建设方面,今年以来,该县累计新开工项目28个,其中今年新签约项目中有16个项目正在开工建设。

   

  

  经开区用政策增筹码  借外力促开放

  产业精准招商成效凸显

   

  经开区以推进“五型”政府建设为抓手,积极适应开放型经济新趋势,推行产业精准招商新模式,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有效促成了一批对接快、占地小、投资实、产出大、利税高的新项目落户,外贸出口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9年该区新引进省外投资2000万以上项目38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0个,实际进资98.7亿元,增幅10.9%;实际报送外资8457万美元,其中完成现汇500万美元,同比增长8%;外贸出口24.8亿人民币,增幅30%,总量列全市第一。

  一、用政策破瓶颈,着力提升产业招商的磁场效应。该区着力从资金配套、税收激励等方面破解制约瓶颈。一是基金引导。推出“基金引导、股权招商”办法,用自身财力设立了20亿元工业产业引导基金,与江西银行共同设立了20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理基金,发挥好资本对产业招商的杠杆撬动作用。二是税收激励。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继续执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并拿出工业增值税地方留存的一定比例,设立了工业发展基金,加大对招商项目的基础设施投入和企业上市扶持的力度。三是政策支持。在梳理规范原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对各个主动产业精准施策。对生产型企业招商,在代建厂房、人才引进、配套公寓等方面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对新业态项目招商,主要在总部经济配套等方面发力,发挥磁场吸引效应。

  二、借外力引龙头,着力形成招大引强的集群效应。该区大胆尝试借助外线、外智精准对接聚焦重大项目招商。一是聚焦龙头。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这一首位产业,抢抓长三角、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资本外溢和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行业龙头、上市企业,以及主导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为重点招商目标,主要引进强链、扩链、延链的大项目,加速产业聚集。二是聚焦专业。聘请了沪深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专业人士,借助专业力量招商,想方设法获取上市公司列入并购项目的详细资料,从中选择一批符合产业定位、起龙头作用的项目。三是聚焦商圈。借助已落户企业的资源,从他们业务关联的企业,了解项目意向投资信息后,开展一对一招商。润捷新材料、福爷食品等项目就是“以商招商”成功对接落户的典范。

   三、盯变量促增量,着力打造全面开放的品牌。为扭转品牌、承载与环境等诸多问题,该区以变量促增量。一是主动减量。根据园区城市化趋势,主动采取“腾笼换鸟”的策略,淘汰落后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倡建设多层工业标准厂房。二是优化存量。在原有《“12158”重点企业培育计划》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对企业上市、智能化改造、自主创新等最高给予500万的财政补贴;在商事领域实现“一次不跑”全覆盖,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三是引导增量。通过打造融资平台、用工平台等,给企业更多生产要素的支撑。凭借“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国家知识产权融资质押试点园区”等名牌效应,获得融资上的配套支持;利用区汇丰投资公司这一平台作为江西银行第四大股东和萍乡农商行第一法人股东的优势,对成长性好的项目提供融资担保,切实解决金融机构对企业信贷“天晴送伞、下雨收伞”的问题;凭借老工业城市工业人才储备优势,量身定制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激活新产业的快速进驻,对项目招商形成第一集聚优势。